有哪些關於清朝歷史的電視劇或書籍大清後宮, 康熙王朝, 雍正王朝, 孝莊秘史, 乾隆皇帝wayne881123有哪些關於清朝歷史的電視劇或書籍比如說康熙王朝啊,雍正王朝啊這類的,請問有哪些啊?關於清朝的就行,書也可以,請列出,謝maqizhong的回答被採納:1 清史稿

佳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關中國從古到近的交通史一輩子不結婚有關中國從古到近的交通史把日月裝進煙斗的回答被採納:中國傳統史學中長期以來並沒有交通史的地位。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司馬遷那 號稱百科全書式的巨著《史記》,以及班固的《漢書》,都有記載社會生活重要內容的 專篇——『書』和『志』,交通非但不能單獨成篇,各志書中所涉及的相關內容也不多 。劉向、劉歆父子所編撰的中國第一部目錄學著作《七略》,其中也沒有交通這一類目 ,因為那時確實沒有這方面的著述。兩晉司馬彪所撰的《續漢書》創設了《輿服志》, 有了記載車輛的內容,與交通史有密切關係,可惜志書的用意是在闡明禮制,雖然羅列 了不少車的名目,卻反映不出交通運輸的真實面貌。不但是秦漢時代,整個中國古代的 知識體系中,交通始終沒有獨立地位。這從清代一萬卷的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的分 類中就可看出。」(趙瑞民:《採銅於山,熔煉新篇——讀<秦漢交通史稿>=,《中國 書評》總第3期,1995年=在正史的結構中,只有《輿服志》、《車服志》等涉及交通等 級制度。而二十五史中,北宋時將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配入《後漢書》,此外, 如《晉書輿服志》、《南齊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宋史輿服志》 、《遼史儀衛志輿服》、《金史輿服志》(註:《新唐書儀衛志》、《宋史 儀衛志》和《金史儀衛志》等也有涉及交通等級制度方面的內容。)、《元史輿 服志》、《明史輿服志》等,只有9部史書有記述相關內容的「志」。可知以「輿服 」、「車服」制度勾畫的「交通史」,也是片斷不完整的。 《清史稿》則於承襲《輿服志》而外,又始創《交通志》體例。其內容為《交通志一 鐵路》、《交通志二輪船》、《交通志三電報》、《交通志四郵政》。《清史 稿》的編寫,從1914年至1927年。其《交通志》的設置,體現了20世紀新的歷史觀和文 化觀對中國史學界的影響。 正如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商務印書館,1930年)中討論「史之意義及其範圍 」時所說:「舊史因專供特殊階級誦讀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樞,遂致吾 儕所認為極重要之史跡,有時反闕不載。」正是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傳統史學體系開 始動搖。20世紀20年代初問世的王倬《交通史》(商務印書館,1923年),篇幅不過6萬 餘字,分「古代交通史」、「中世交通史」、「近世交通史」三編,各編均列有「中國 」、「各國」、「綜論」三章。全書以70%的篇幅論述中國歷代交通,因而就中國交通 史研究而言,可以稱作我們看到的最早的著作。此後不久,又有袁德宣《交通史略》( 北京交通叢報社長沙鐵路協會,1928年)出版。這兩部專著雖然內容過於簡單,仍然顯 示出中國史學在新的歷史階段的新氣象。交通史作為史學新領域的最初開闢,表現出史 家視野有所開闊,觀念有所革新。 白壽彝著《中國交通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作為《中國文化史叢書》中的一種, 是第一部較全面地綜合研究中國歷代交通史的學術專著。全書分五篇,分述先秦時代、 秦漢時代、隋唐宋時代、元明清時代及現代中國之交通,對於交通路線、交通設施、交 通工具、交通管理制度均有考述。這部著作出版兩年後就有日譯本刊行東洋,在中國更 多次印行,發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中國交通史作為一個學科分支,因此正式奠立。 此後數十年,中國交通史研究取得了比較顯著的進步。不過,在王倬、袁德宣、白壽 彝之後,除了幾種有通俗性普及性特徵的交通史讀物外,少有以「交通史」命題的綜述 歷代交通發展的專著問世。30年代交通部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編撰出版的《交通史 路政篇》(1935年)、《交通史航政篇》(1935年)、《交通史郵政篇》(1935年)、《交通 史電政篇》(1936年)、《交通史總務篇》(1936年)等,實際上主要都是部門交通史,而 所論說分析的交通史的年限階段亦偏於晚近。同樣可以歸入部門交通史範疇的研究成果 ,又有多種中國公路史、中國鐵路史、中國航運史、中國運河史等研究專著。除了部門 交通史之外,斷代交通史、區域交通史也得以創生和發展。這一現象,反映交通史研究 已經跨過粗略籠統進行歷史總結的「概說」的階段,治交通史的學者已經注重以更深入 的研究力求較為精確地描述交通歷史發展的全景。 作為交通史斷代研究的成果,嚴耕望自謂「耗時四十年,文繁兩百萬」的巨製《唐代 交通圖考》(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83,1985年),堪稱具有經典意義的名著。其 成就在於以所論證的若干史實,描繪出了唐代交通的完整圖景,其中多有極其重要的發 現,然而又絕不僅僅是羅列有關交通的史料而已,對於交通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 的關係亦有透徹的論述。 《唐代交通圖考》是規模與價值均有空前之意義的交通史巨著。嚴耕望總結其研究所 獲超出事先所能相像者,列舉10例:1「唐蕃兵爭之核心在河湟青海地區,蓋地形所限,兩國交通惟此為坦途也。 故唐人於此極力經營,州軍鎮戍星羅弈布,前人皆蒙然莫辨。經此詳考,當時唐蕃兵爭 之形勢,使臣商貿之進出,皆得按圖指證。」3「長安北通河上三驛道 ,分達靈(今靈武南)、豐(今狼山、晏江間約N41°E107°41′—50′)、勝(今托克托 西黃河南十二連城E111°N40°13′)三州,豐州驛使通傳長安不過四日餘,亦近中古 驛傳快捷之能事。而河上重鎮之天德軍(約E109°N41°之西北,進烏梁素海東北水濱 ),其地望久不能詳,近亦準確知之。且賈耽所記天德軍東通雲中(今歸綏、托克托間) 之塞外道,為自古用兵之要,後人無能明之者,亦得據今圖,考故事,一一證之。」5「東北邊塞,居庸(今關)、古 北(今古北口)、盧龍(東晉至唐道出青陘,蓋今青山口E118°35′N40°25′)、渝關( 今山海關)四道並出,而取途不詳,今得歷歷指證。」7「劍南邊區,諸道並出,而通南詔之青溪、石 門兩道為著,此《蠻書》已著錄者,前人考研,頗失粗疏,今皆詳為比證,事乃大明。 」9「長安、洛陽為 西東兩都,交通至繁,沿途館驛相次,榆柳蔭翳,軒騎翩翩,鈴鐸應和,固唐代之第一 大驛道也。以雲途程,必謂大抵與今隴海路相當,而實不然。自崤山以東,南取永寧( 今洛寧東北、三鄉鎮西北),東循洛水,與今道異,與漢以澠池、新安道為主者亦異。 而兩都間計程八百餘里,置驛三十四五,今考其名號尚十得八九。他如長安太原道、洛 陽太原道、藍田武關道、駱谷道、褒斜道、金牛道、荊襄道、太行東麓走廓道等,館驛 名稱亦頗有可考者。凡此館驛多出於詩人之吟詠,而可考位其今地,亦出相像之外也。 」嚴耕望還寫道:「此外如褒斜、陰平諸道之名實,洛南三關、太行八陘之通塞,黃河 關津之建置,永濟通渠之流程,三峽水運之興盛,大堤商貿之繁榮,渤海海運之發達, 河套、代北水運之績效,以及東南沿海海運之萌芽,諸如此類殆難盡列。」(《唐代交 通圖考》第1冊,第3—5頁)。 《唐代交通圖考》是20世紀中國交通史研究的最突出成果,也是這一領域最值得稱羨 的學術成就,就對於以後中國交通史研究的影響而言,也成為學者公認的典範。「此書 已出版之五冊,每冊有若干篇,每篇研究一交通路線或一地區之交通路線。不但研究驛 道,次要之道路亦在研究之列。 斷代交通史研究的成果,還有譚宗義《漢代國內陸路交通考》(香港新亞研究所,1967 年),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陶希聖《唐代之交通 》((臺北)食貨出版社,1969年)等。 在交通史學界影響相當大的全漢升的名著《唐宋帝國與運河》(商務印書館,1944年) ,以交通對於經濟的作用作為論述的主線。作者因宋代經濟史研究的突出成就,被看作 這一學術領域的開創者。當時漕運對於經濟的意義,受到了充分的肯定。潘鏞《隋唐時 期的運河和漕運》(三秦出版社,1987年),鮑彥邦《明代漕運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 ,1995年),彭雲鶴《明清漕運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李文治《清代漕 運》(中華書局,1995年)等學術專著,也都對交通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乃至政治權 力的重要支撐的意義,進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有關漕運的研究有較為集中的成果, 體現出對這種交通形式的歷史作用的特殊重視。 作為區域交通史研究的學術專著,陳小平《唐蕃古道》(三秦出版社,1989年),藍勇 《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黎小龍等《交通貿易與西南 開發》(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陸韌《雲南對外交通史》(雲南民族出版社,1 997年)等,都值得重視。作為一種特殊的區域交通史研究成果,楊聰編著《中國少數民 族地區交通運輸史略》(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一書具有值得肯定的價值。在少數民 族聚居的地區,往往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在特殊的交通條件的作用下,也形成了特殊 的文化條件。楊著彙集了雲南、廣西、貴州、四川南部彝族地區、西藏、新疆、青海、 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區交通史研究的收穫,進行了有開拓意義的工作,只是論述各 地區古代交通的部分,內容比較簡略。 在20世紀史學學術史上留有姓名的歷史學學者,許多都曾經關注過中國交通史研究的 進步,發表過中國交通史研究的論著。例如,王國維《古行記四種校錄》、《長春真人 西遊記校注》(《王國維遺書》經13冊,商務印書館,1940年),陳垣《大唐西域記撰人 辯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1分,1930年,收入《陳垣學術論文集 》第1集,中華書局,1980年),收入《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的 《車服》、《塞路》、《徐福》、《禁巫祠道中》、《車與騎》等篇,岑仲勉《<西域 傳>各國去長安及去都護裡距表=(《漢書西域傳地裡校釋》,中華書局,1981年),顧 頡剛《<穆天子傳>及其著作年代=(《文史哲》第1卷第2期,1951年7月),黃文弼《兩 漢通西域路線之變遷》(《西北史地季刊》第1卷第1期,1938年2月),蒙文通《論古水 道與交通》(《禹貢半月刊》第1卷第7期,第2卷第3期,1934年6月、10月)、《釋古長 江下游之交通》(《圖書集刊》第5期,1943年12月),周谷城《西北交通之歷史的考察 》(《東方雜誌》第41卷第11期,1945年6月),鄭天挺《歷史上的入滇通道》(《旅行雜 志》第17卷第3期,1943年3月,收入《探微集》,中華書局,1980年),吳□《傳過 所路引的歷史》(《中國建設》第5卷第4期,1948年1月),唐長孺《南北朝期間西域 與南朝的陸路交通》(《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於省吾《武王伐 紂行程考》(《禹貢半月刊》第7卷第1、2、3合期,1937年4月),劉敦願《試論古代黃 淮下游之與江漢地區間的交通關係》(《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巴蜀書社,1990年) 等,都是中國交通史研究的名作。這些論著用現在的眼光看來,有些並不是直接以交通 史作為研究對象,但是其內容涉及交通史,甚至關係到交通史的重大課題;有些論著發 表較早,後來因新資料的發現和研究工作的進步,若干論點顯得陳舊,但是在當時卻曾 經對這一學科分支的進步發生過不宜忽視的影響。 先秦典籍中所見「周行」「周道」,傳統經學均以禮制道義為釋,只有朱熹在《詩集 傳》中解釋為「大路」、「大道」。不過,在予政治文化以特殊重視的文化背景下,以 等級列位和道德準則解說「周行」、「周道」的說法佔據上風,對古代交通建設有所肯 定的朱說幾被淹沒。顧頡剛曾經在《周道與周行》一文中推揚朱熹之說,並且有進一步 的論證(《史林雜識初編》,中華書局,1963年)。楊升南的論文《說「周行」「周道— —西周時期交通初探》(《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年8月)進一步明確 了「周行」、「周道」於交通史的意義,又以金文資料以為新證,指出「周道」應是由 周王室修築,通往各地,聯繫各諸侯國的一種道路的專稱。楊文又考定了當時由王室中 心地區通向各諸侯國的幾條主要道路的大概走向,並且對於「周道」的特點及其設施也 有所探索。史念海《春秋時代的交通道路》(《人文雜誌》1960年第3期,收入《河山集 》,三聯書店,1963年),陳盤《春秋列國的交通》(《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集刊》第37本,1967年),是關於春秋時期交通史研究的力作。盧雲《戰國時期主要陸 路交通初探》(《歷史地理研究》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對於戰國陸路交通 形勢的概況進行了總結。 對於漢代交通研究有開創作用,於中國交通史研究也具有經典意義的勞干題為《論漢 代之陸運與水運》的著名論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7年),從陸 路運輸和水路運輸兩個方面詳盡地論述了漢代交通的歷史成就。作者指出,「西北高原 對河濟文化之區勢成居高臨下,農藝之民艱於守禦,有國者不得不悉其國力以防胡虜之 南侵。於是邦國之政事與軍備皆北重於南,陸重於海;而西北之區遂為國家首善。然以 民族發展之方位言之,則經濟發展之趨向在南而不在北,國防發展之趨向在北而不在南 。」「今於漢世水陸交通略述其大要,以見漢朝帝國雖賴陸運以維持國家之完整,供給 國防之軍資,而緣海之地則海運常重於陸運。漢人非不明海事,徒以陸上危機大於緣海 。其間不能不有所輕重。」這樣的論述,已經不是就交通論交通,而涉及了交通的社會 文化背景和社會文化作用。有關「海運」乃至「海事」之輕重的分析,甚至關係到我們 民族文化方向的宏觀課題。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交通發展歷程中成就特別突出的歷史 時期。研究秦漢時期交通史的著名的論文,還有呂思勉《漢代亭傳之制》(《學林》第4 輯,1941年2月),王毓瑚《秦漢帝國之經濟及交通地理》(《文史雜誌》第2卷第9、10 期,1943年10月),史念海《秦漢時期國內之交通路線》(《文史雜誌》第3卷第1、2期 ,1944年1月,收入《河山集》四集,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孫毓棠《漢代的 交通》(《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第7卷第1期,1944年6月,收入《孫毓棠學術論文集》 ,中華書局,1995年),武伯綸《秦漢車制雜議》(《西北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陳 直《漢晉過所通考》(《歷史研究》1962年第6期,收入《居延漢簡研究居延漢簡綜論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等。 王夔強《宋代交通制度考略》(《安雅》第1卷第4、8、12期,1935年5月至1936年5月) ,魏重慶《兩宋時代之交通事業》(《正風半月刊》第2卷第11期,1936年7月),鄒逸麟 《宋代惠民河考》(《開封師院學報》1978年第5期),王文楚《宋東京至遼南京驛路考 》(《古代交通地理叢考》,中華書局,1996年)等論文,說明了宋代交通的一些特點。 元代驛傳制度的發達久已受到重視。當時驛傳系統聯繫範圍之廣,為前代所未有。李 夢瑛《「站」與「站赤」》(《禹貢半月刊》第6卷第6期,1936年11月)、《元站與站赤 考釋》(《東方雜誌》第40卷第9期,1944年5月),岑仲勉《天山南路元代設驛之今地》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1948年,收入《中外史地考證》,中華書局 ,1962年),潘念慈《關於元代的驛傳》(《歷史研究》1959年第2期),陳得芝、施一揆 《「關於元代的驛傳」一文的資料問題》(《歷史研究》1959年第7期),袁國藩《元王 惲驛赴上都行程考釋》(《大陸雜誌》第34卷第12期,1967年6月),陳得芝《元嶺北行 省諸驛道考》(《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期,1977年7月),郭毅生《元代遼陽 省驛道考略》(《北方論叢》1980年第2、4期)等,都是有重要價值的論文。羅哲文《元 代「運筏圖」考》(《文物》1962年第10期),探討了當時水運的具體形式。研究元代水 運的論文,還有張蓉初《元代大都糧食的運輸》(《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1期,1945 年6月),賴家度《元代的河漕和海運》(《歷史教學》1958年第5期),袁國藩《元初河 漕轉變之研究》(《大陸雜誌》第27卷第4期,1963年8月)等。 對於以往少有人注意的邊地交通、少數民族政權交通,也有一些學者矚目,發表過有 重要學術價值的論著。如黃文弼《古樓蘭國歷史及其在西域交通上之地位》(《史學集 刊》第5期,1947年12月,收入《西北史地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方國瑜 《諸葛亮南征的路線考說》(《思想戰線》1980年第2期,收入《滇史論叢》第1輯,上 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馮漢鏞《唐代馬湖江通吐蕃路線考——兼考蒙古入大理的中 、西道》(《文史》第30輯,1988年7月),辛德勇《史萬歲南征路線重析》(《古代交通 與地理文獻研究》,中華書局,1996年),張廣達《吐蕃飛鳥使與吐蕃驛傳制度——兼 論敦煌行人部落》(《西域史地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楊銘《唐代吐 蕃——勃律道考》(《西北歷史研究》1987年號,三秦出版社,1989年),洛桑群覺、陳 慶英《元朝在藏族地區設置的驛站》(《西北史地》1984年第1期)等。 白壽彝任總主編的《中國通史》也以一定的篇幅論及交通,利用了交通史研究的成果 。以其中第4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為例,在丙編《典 志》的第4章《手工業技術》中,有「交通運輸」一節,討論了「陸路交通」和「水路 交通和造船業」。第7章則為《國內外交通》,其中第1節為「秦的水陸交通和直道、馳 道的修建」,第2節為「漢代水陸交通的發達」。第2節論述了「漢代交通中心向洛陽的 轉移」、「漢代的陸路交通」和「漢代的水路交通」諸問題。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傅築夫主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凡5卷,其中4卷都專門列有 關於交通運輸的專題。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章《秦漢時代的經濟區及其變化 和發展》中的第2節,是「秦漢時代的交通和運輸」。其中論述了(一)作為全國大動脈 的交通幹線,(二)陸路交通的開發,(三)水路交通與漕運的開發,(四)管制交通的各種 制度。所論述的專題,大體覆蓋了當時交通的各個主要方面。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2章《兩晉南北朝時期幾個主要經濟區域的變遷》中的第3節,是「晉南北朝時期 的水陸交通與大運河的開鑿及其影響」。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章即《隋唐五 代時期的交通》,在第1節「道路」中,論述了(一)官道,(二)地方道路的增修,(三) 通邊區及外國道路;在第2節「運河」中,論述了(一)大運河及相關的運河,(二)地區 性運河;在第3節「漕運」中,論述了(一)盛唐時期的漕運概況,(二)中唐時期的漕運 概況,(三)晚唐時期的漕運概況;在第4節「交通制度」中,論述了(一)關津,(二)橋 梁,(三)驛、傳、旅店。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章即《宋代的交通運輸》,在 第1節「漕運」中,論述了(一)漕運對宋王朝的重要性,(二)彙集京師的主要運河及各 河負擔的漕運任務,(三)主要運道與歷朝漕運定額,(四)漕運中存在的各種弊端;在第 2節「陸路交通運輸」中,論述了(一)道路,(二)驛,(三)陸運。雖然沒有對先秦時期 和宋以後歷朝的交通狀況進行總結,而且各卷涉及交通的文字體例不一、詳略各異,但 是都是在相對成熟的研究基礎上以認真的態度進行論述,篇幅總合已經超過12萬4千字 ,閱讀有關部分的內容,可以大略瞭解自秦代至宋代的交通史的概況。因而如果綴聯傅 築夫筆下的這些章節,幾乎可以看作一部簡明中國古代交通史了。 傅築夫、王毓瑚編《中國經濟史資料秦漢三國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雖然是資料彙集,然而分類詳明,編列之間,已經可以看到通過結構設計所體現的研究 功力。此後出版的傅築夫編《中國經濟史資料先秦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則將「交通」列為第2章《經濟地理》中的一節, 下有列目:(一)道路;(二)傳、遞、郵、驛;(三)水路;(四)海路。所收容資料的份量 ,遠較《秦漢三國編》薄弱。 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叢書的許多省市地方志中都有交通志。作為史志整理和研 究的成果,河北省交通廳史志編纂委員會著《河北古代陸路交通簡史》(河北科學技術 出版社,1986年)出版較早,西安市交通局史志編纂委員會著《西安古代交通志》(王開 主編,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作為志書,比較全面地總結了古代名都西安地區交通 事業的歷史發展。其中又專置《西安古代交通文獻匯輯》部分,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 所附《考證》題下的22個方面的內容,其實許多都是西安交通史的專題學術論文。於是 全書與其他有關論著不同,既有資料價值,也表現出一定的研究水平。例如其中李之勤 《關於古代子午道的走向、改線和部分資料的考析》、《<讀史方輿紀要>陜西省漢中府 <儻駱道>條校釋=,李健超《長安細柳營》、《唐長安臨皋驛》等論文,都以在中國交 通史研究中的學術地位而使全書得以增色。 中國水運史叢書的編寫出版,對於中國交通史的研究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按照編寫 規劃,其中包括中國海港史、中國內河航運史、中國運河史等,也包括水運史中若干重 要事件和重要機構,如鄭和下西洋、招商局史、民生公司史的研究。交通史志研究有關 論著的問世,有些收到比較好的社會文化效益,對於中國交通史研究者有一定的參考作 用,如彭德清主編,包括「古代航海史」、「近代航海史」和「現代航海史」三個分冊 的《中國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公 路史》(第1冊)(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等。點我查看該類型推薦產品

佳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中國叫chinaterry5207為什麼中國叫china為什麼不叫別的`sixplaces的回答被採納:說法一: 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在昌南(現在的景德鎮)建造窯坊,燒製陶瓷。到了唐朝,由於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製出一種青白瓷。青白瓷晶瑩滋潤,有假玉器的美稱,因而遠近聞名,並大量出口歐洲。

佳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國人物用日語怎麼謝怎麼拼邳城第二中學三國人物用日語怎麼謝怎麼拼主要是 曹操 劉備 諸葛亮 孫權 司馬懿 周瑜

佳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代女子發生婚前性行為會有什麼處罰?左手拿煙_潔漢代女子發生婚前性行為會有什麼處罰?噴氣式肥雞的回答被採納:不會 漢朝是最開放的朝代了點我查看該類型推薦產品

佳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朝的福建省上杭縣丁洲府象牙村現在叫什麼陳明3283清朝的福建省上杭縣丁洲府象牙村現在叫什麼盼了幾千年的回答被採納:還叫象牙村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湖雷鎮象牙村

佳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商朝在三國之前嘛???勇風勁闖商朝在三國之前嘛???o0歐文0o的回答被採納:黃炎禹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點我查看該類型推薦產品

佳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世紀末,一位英國人到美國旅遊,他乘坐的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應是暗夜?彼岸花19世紀末,一位英國人到美國旅遊,他乘坐的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應是19世紀末,一位英國人到美國旅遊,他乘坐的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應是( )

佳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朝都有那些旗?zui逍遙清朝都有那些旗?那八大旗?Sorry葬日的回答被採納:八旗:正白 正紅 正藍 正黃 鑲白 鑲紅 鑲藍 鑲黃

佳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求歷史達人提供漢代以前有關飲食的歷史資料!....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中國飲食, 文言文, 文化史迷迷糊糊滴敏敏求歷史達人提供漢代以前有關飲食的歷史資料!""嗯嗯,這次中國古代史的作業是寫自選漢代以前(東漢之前的都可以)中國歷史的一個方面來寫論文,本人捏,選的是飲食方面的。

佳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